10月29日👩❤️💋👨,解放日報新聞視點欄目以“陽澄湖,環保抉擇中的蟹和水”為題,刊發了該報記者尤蒓潔采寫的反映我校教師把學問做在江河湖海,服務三漁的詳細報道🥈✡︎。現摘登該文如下🥃,供學習參考。
上海水產大學教授王武,最近成了陽澄湖區“最受歡迎的人”。好幾個產區的“陽澄湖大閘蟹評比”,都邀請這位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的首席專家參加🧑🏽🦲,而在過去🤏🏻🧑🏻🦯➡️,這種評比更喜歡邀請美食家🤸♀️。
這和一場正在進行中的環保治理行動有關。夏初的藍藻暴發➛,帶來了席卷太湖全流域的治汙大戰🧑🏻🌾,整治對象包括陽澄湖的網圍養殖。根據《“十一五”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2008年5月之前,總面積18萬畝的陽澄湖🦝,網圍養殖面積將從目前的8.06萬畝縮減至3.2萬畝👩👩👧👧。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王武帶領水產大學的教授博士服務團赴陽澄湖養蟹區開展了“水質修復生態調查”👩⚕️🦟,與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陽澄湖湖管會等部門探討了陽澄湖未來的發展之路,還專門為養殖戶舉辦了一堂免費講座👨🏻🦼➡️:河蟹生態養殖新技術。“那天聽課的人真多,我去晚了,只能站在走道裏。”蟹農老蘇告訴記者,“陽澄湖要縮網圍了🎞,將來怎麽養蟹大家心裏沒底,都想聽聽上海的專家怎麽說。”
“要大閘蟹還是要幹凈水”👩🏼,媒體以“生死抉擇”來形容“中國農業第一品牌”遇到的這次環保治理行動👴,但在水產大學的專家們看來,這或許是蟹與水雙贏發展的契機。
網圍的前世今生
“明年一下子縮那麽多網圍,我家不知還能不能養上蟹♘。”
42歲的蟹農曾水官在陽澄湖承包了一個網圍,共30畝水域,全家“靠水吃飯”。不過,他似乎暫時還顧不上考慮明年的生計,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待會還有上海客人來買蟹”。曾水官土生土長的村莊就叫陽澄村,位於陽澄湖中部一個半島上👤,屬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嘉靖年間狀元申時行盛贊此地“無邊水澤神仙境⇒,雖有乾坤鸚鵡洲”。
站在岸邊眺望陽澄湖,波濤不興🆙,水天一色🥜,確有幾分神仙意境🤱🏼。只是這種意境在乘船離岸後不久就消失殆盡,觸眼所及是密密麻麻的網圍,把湖面一塊塊分隔開,快艇只能在其間的狹小水道中穿行。同行的水產大學講師張文博告訴記者👨🔬,網圍固定了魚蟹的活動範圍,方便人工投餌𓀌。相比自然放養,網圍能使單位水域的產量翻幾番,但副作用是加快水體富氧化,易引發藍藻。
在曾水官眼裏🧖♀️,網圍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劃定各個養殖戶的領地🚅,使自家的蟹不至於跑到別人家去🤽🏼♂️。以前養蟹人少時,一個網圍有幾百畝大,後來家家都想養蟹,水域有限加上環境壓力💇🏼,蘇州市出臺了戶均承包不得超過30畝的規定。在陽澄村💪🏻,村幹部據此劃著小船、拿著長繩把湖面按30畝一塊分好🧜🏻♀️,養蟹人家每戶出一個代表抓鬮認領👨🏿🎤。據說🦵🏿,陽澄湖8.06萬畝的網圍養殖水域🥣,基本按這種模式“分湖到戶”。
“看,那是我家的船。”曾水官指著湖中一艘白色水泥船。捕蟹季節🧽,蟹農們就住在船上🛩,來吃蟹買蟹的外地客人🤹🏿♀️,也能到船上看著大閘蟹從陽澄湖中撈起,得到產地正宗的心理暗示👰🏻♀️。“陽澄湖水深不足2米🤸🏼,太陽光能直透水底,湖底平坦堅硬,所產大閘蟹除了‘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外,蟹肉還有股天然的甘甜”🖼,這套蟹經,每個蟹農都背得滾瓜爛熟。
在陽澄湖邊,關於螃蟹的傳說很多🦵🏼。魯迅贊為“天下勇敢之最”的“第一食蟹者”👨🏽💼,就是陽澄湖邊巴城鎮的巴解🧖🏼♂️🧦,按野史記載👉🏻🤑,巴解是大禹時期的治水督工,這說明中國人吃大閘蟹已有幾千年。不過,數千年來,螃蟹一直處於野生狀態🏋🏽🧏。曾水官年少時,還很容易從陽澄湖中抓到半斤左右的野生大閘蟹,那時候螃蟹不值錢🔱,賣到集市才4毛錢1斤,遠比不上豬肉價🤽。直到1979年,陽澄湖成立了生產管理委員會,撈上來的陽澄湖大閘蟹通過水產公司出口到香港,才開始聲名遠播。那時,雄的約半斤💁♂️🏮、雌的4兩多的一對大閘蟹,“在香港能換一塊電子手表”。也有少數陽澄湖大閘蟹被販賣到上海,著名滑稽戲演員王汝剛記得很清楚🧑🏽✈️,上世紀80年代🕞,一般人一個月生活費18元,一斤陽澄湖蟹卻要10元,“一只蟹,半月糧”。
美味誘惑與利潤推動共同作用🧏🏽♀️,在克服了蟹苗培育等難題後✍️,1992年,陽澄湖大閘蟹從自然野生狀態步入了人工養殖時代。被今人詬病的網圍🙍🏼♀️,就是從那時起出現在陽澄湖上。
毀湖之虞帶來抉擇
確切地說,網圍養殖使大閘蟹改變了漁民的命運👩❤️💋👩。
如果對照社會的收入水平6️⃣,上世紀80年代“一只蟹,半月糧”的蟹價👩🎨,當然比現在更貴,但零星捕撈只能補貼家用,而網圍卻使螃蟹的畝產接近百斤。“三兩雌,四兩雄”🙍🏿♂️,即雌蟹三兩一只♟🏂🏻、雄蟹四兩一只規格的陽澄湖蟹💁🏽,其售價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超過了百元,目前在上海的超市裏已達200多元。曾水官說,糧價行情最高時,一畝地才收600多元,養蟹每畝水面卻能有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收益。“最早的蟹農都成了先富起來的人。”
起初,急於讓農民富裕的各級政府也鼓勵大量養蟹🛢,不光本地人,很多外地老板都來承包水域養蟹。“最厲害時,陽澄湖到處插著毛竹🧄,掛著漁網,密密麻麻,大一點的船根本開不進去,小點的船進去,像進入了迷魂陣🫔,很容易迷路🤵🏼♂️。”曾水官記憶中🪞👨🏻🔬,2000年是網圍養殖的最高峰。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楊維龍用數字證實:那一年📽,陽澄湖18萬畝水域🙋🏿♀️,圍網的面積有14.2萬畝。
“網圍養殖如果不考慮湖泊的承受力,就是一場災難。”離陽澄湖100公裏外的上海水產大學🧑🏿🏫,王武教授從辦公桌的抽屜裏翻出《魚類養殖法》,這本由他主編的教科書😤,十幾年來對推廣網圍養殖法功不可沒🙌🏻,但現在,王教授常常自我批評🙉:“這本書的某些觀點需要批判和反思。”
水產大學的水域生態專家王麗卿介紹,過度網圍養殖-高密度放養魚蟹苗-大量投餌-餌料過剩-沉入湖底腐爛-釋放湖庫富營養化的主要控製性元素氮磷,如一張多米諾骨牌環環相扣,以之前同樣存在大規模網圍養殖的太湖為例,據相關部門測算,估計養殖業對整個太湖總磷總氮的貢獻率在15%左右🕢。
過度網圍養殖對湖中生物鏈的破壞力也非常驚人,2000年陽澄湖網圍數量最高峰時,螃蟹把整個湖底的水草都啃了個精光🗂,“我們當地有個記者在報紙上驚呼🤸🏿♀️:陽澄湖成沙漠了。”楊維龍說🙍🏼,水草是湖泊的“清道夫”,失去水草的陽澄湖水質更是雪上加霜。很快🚴🏼👺,涸澤而漁的養殖行為受到了報復,大閘蟹品質下滑。2001年時👩👩👦🚨,蘇州漁政部門的幹部去香港考察🤘🏻🖖,發現以蟹宴著名的某飯店已不願掛“陽澄湖大閘蟹”招牌,老板說陽澄湖的大閘蟹個子小了、肉質差了。當年⚓️,陽澄湖70%的養殖戶虧本。
政府部門意識到🧜🏻♂️,粗放式的養殖模式必將毀了陽澄湖❤️。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關系👋?2002年🪬,蘇州成立了陽澄湖漁政管理站⌚️,統一壓縮網圍🤟,解放湖面。這年開始🕎,陽澄湖的管理思路發生了變化🌯,但未來怎麽走🫠,當時並不清晰。
隨著陽澄湖一起變
今夏,水產大學的教授博士們在陽澄東湖、中湖和西湖的11個點取樣分析表明📊,陽澄湖處於中富營養型階段。從2002年開始的網圍壓縮,雖然使水質緩慢好轉,但“力度還不夠”🌡,專家們提出,把陽澄湖的網圍面積縮至20%以下,這和當地政府提出“明年減至3.2萬畝”的目標大致相同。
為什麽不索性取消網圍?記者了解到,在某些發達國家,天然湖泊確實不允許水產養殖🧏♀️,但我國人口眾多,魚類仍是國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俗話說,一斤幹魚頂十斤糧。螃蟹的蛋白質比魚更高,且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連詩仙李白都稱贊:蟹螯即金液🦗。”王武認為📌,當下中國依舊需要淡水養魚業👨🏿💻,而內塘養殖也要犧牲耕地,網圍養殖還是可以作為一種補充📋。只是,在目前巨大的環境壓力之下🦋😋,養殖和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方式一樣,需要從粗放型走向集約型,從資源消耗型走向生態共生型。
網圍養殖走生態之路是可行的🧝🏽♀️。“我們在一些地區的實驗證明,20%以下的網圍面積,運用生物修復🍮、親本選育和強化培育等技術🦗🔇,並在養殖時控製每畝的蟹苗量、投放螺螄等活餌、種植水草🟤,即可改善水質,減輕汙染,保持水體良好的自凈能力🌎👨🏿⚖️。”水產大學水產養殖系系主任李應森說🛁,“以水養魚、養魚汙水”完全可以轉變為“以魚養水👩🏽✈️、以魚保水”。
對生態的重視🫵🏽,帶來的不僅是養殖方式的變化。當地政府開始領悟👂🏼,與其重視蟹的有形產量,不如重視蟹的無形品牌。蟹農曾水官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以“一天創造1個億的GDP,一天上繳1260萬元財政收入🚴🫵🏻,一天引進4000萬美元外資”的“園區速度”聞名⌚️。但這兩年,以工業起家的園區卻打起了“大閘蟹牌”💁🏿。記者采訪時♥️,適逢其舉辦大閘蟹文化節🧑🏭,開幕式上主辦方不惜重金⏸,請來了曾誌偉🖋、張信哲等明星,還邀請華語衛星頻道𓀌、香港翡翠臺、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做了轉播🎵🧘🏿♂️。
蟹農曾水官的老房子不久前被拆了🧍♂️,全家搬到了新建的公寓。他所在的那個小島,將變成一個漂亮的休閑度假村,規劃上建有星級酒店、主題公園、蟹博物館、美食街……有關部門計算過,陽澄湖一年的蟹產量不過2000噸,直接收益2.3億元,但帶動相關產業100多億元🦶,雖然不及蘇州全年GDP的1/40,但對於這座正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城市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
今年,按照水產大學專家的方法,曾水官在自家的網圍裏種起了水草🪥,他知道,如果還要養蟹🧑🏼🦳🫸🏽,就要隨著陽澄湖一起變👬🏻🩵。在陽澄湖經歷的這場環保治理行動中,水產增長與環境矛盾短兵相接,但拓展一下思路,蟹與水的和諧共生⚀📁,誰說不可能呢?
上海水產大學教授王武,最近成了陽澄湖區“最受歡迎的人”。好幾個產區的“陽澄湖大閘蟹評比”,都邀請這位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的首席專家參加🧑🏽🦲,而在過去🤏🏻🧑🏻🦯➡️,這種評比更喜歡邀請美食家🤸♀️。
這和一場正在進行中的環保治理行動有關。夏初的藍藻暴發➛,帶來了席卷太湖全流域的治汙大戰🧑🏻🌾,整治對象包括陽澄湖的網圍養殖。根據《“十一五”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2008年5月之前,總面積18萬畝的陽澄湖🦝,網圍養殖面積將從目前的8.06萬畝縮減至3.2萬畝👩👩👧👧。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王武帶領水產大學的教授博士服務團赴陽澄湖養蟹區開展了“水質修復生態調查”👩⚕️🦟,與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陽澄湖湖管會等部門探討了陽澄湖未來的發展之路,還專門為養殖戶舉辦了一堂免費講座👨🏻🦼➡️:河蟹生態養殖新技術。“那天聽課的人真多,我去晚了,只能站在走道裏。”蟹農老蘇告訴記者,“陽澄湖要縮網圍了🎞,將來怎麽養蟹大家心裏沒底,都想聽聽上海的專家怎麽說。”
“要大閘蟹還是要幹凈水”👩🏼,媒體以“生死抉擇”來形容“中國農業第一品牌”遇到的這次環保治理行動👴,但在水產大學的專家們看來,這或許是蟹與水雙贏發展的契機。
網圍的前世今生
“明年一下子縮那麽多網圍,我家不知還能不能養上蟹♘。”
42歲的蟹農曾水官在陽澄湖承包了一個網圍,共30畝水域,全家“靠水吃飯”。不過,他似乎暫時還顧不上考慮明年的生計,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待會還有上海客人來買蟹”。曾水官土生土長的村莊就叫陽澄村,位於陽澄湖中部一個半島上👤,屬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嘉靖年間狀元申時行盛贊此地“無邊水澤神仙境⇒,雖有乾坤鸚鵡洲”。
站在岸邊眺望陽澄湖,波濤不興🆙,水天一色🥜,確有幾分神仙意境🤱🏼。只是這種意境在乘船離岸後不久就消失殆盡,觸眼所及是密密麻麻的網圍,把湖面一塊塊分隔開,快艇只能在其間的狹小水道中穿行。同行的水產大學講師張文博告訴記者👨🔬,網圍固定了魚蟹的活動範圍,方便人工投餌𓀌。相比自然放養,網圍能使單位水域的產量翻幾番,但副作用是加快水體富氧化,易引發藍藻。
在曾水官眼裏🧖♀️,網圍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劃定各個養殖戶的領地🚅,使自家的蟹不至於跑到別人家去🤽🏼♂️。以前養蟹人少時,一個網圍有幾百畝大,後來家家都想養蟹,水域有限加上環境壓力💇🏼,蘇州市出臺了戶均承包不得超過30畝的規定。在陽澄村💪🏻,村幹部據此劃著小船、拿著長繩把湖面按30畝一塊分好🧜🏻♀️,養蟹人家每戶出一個代表抓鬮認領👨🏿🎤。據說🦵🏿,陽澄湖8.06萬畝的網圍養殖水域🥣,基本按這種模式“分湖到戶”。
“看,那是我家的船。”曾水官指著湖中一艘白色水泥船。捕蟹季節🧽,蟹農們就住在船上🛩,來吃蟹買蟹的外地客人🤹🏿♀️,也能到船上看著大閘蟹從陽澄湖中撈起,得到產地正宗的心理暗示👰🏻♀️。“陽澄湖水深不足2米🤸🏼,太陽光能直透水底,湖底平坦堅硬,所產大閘蟹除了‘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外,蟹肉還有股天然的甘甜”🖼,這套蟹經,每個蟹農都背得滾瓜爛熟。
在陽澄湖邊,關於螃蟹的傳說很多🦵🏼。魯迅贊為“天下勇敢之最”的“第一食蟹者”👨🏽💼,就是陽澄湖邊巴城鎮的巴解🧖🏼♂️🧦,按野史記載👉🏻🤑,巴解是大禹時期的治水督工,這說明中國人吃大閘蟹已有幾千年。不過,數千年來,螃蟹一直處於野生狀態🏋🏽🧏。曾水官年少時,還很容易從陽澄湖中抓到半斤左右的野生大閘蟹,那時候螃蟹不值錢🔱,賣到集市才4毛錢1斤,遠比不上豬肉價🤽。直到1979年,陽澄湖成立了生產管理委員會,撈上來的陽澄湖大閘蟹通過水產公司出口到香港,才開始聲名遠播。那時,雄的約半斤💁♂️🏮、雌的4兩多的一對大閘蟹,“在香港能換一塊電子手表”。也有少數陽澄湖大閘蟹被販賣到上海,著名滑稽戲演員王汝剛記得很清楚🧑🏽✈️,上世紀80年代🕞,一般人一個月生活費18元,一斤陽澄湖蟹卻要10元,“一只蟹,半月糧”。
美味誘惑與利潤推動共同作用🧏🏽♀️,在克服了蟹苗培育等難題後✍️,1992年,陽澄湖大閘蟹從自然野生狀態步入了人工養殖時代。被今人詬病的網圍🙍🏼♀️,就是從那時起出現在陽澄湖上。
毀湖之虞帶來抉擇
確切地說,網圍養殖使大閘蟹改變了漁民的命運👩❤️💋👩。
如果對照社會的收入水平6️⃣,上世紀80年代“一只蟹,半月糧”的蟹價👩🎨,當然比現在更貴,但零星捕撈只能補貼家用,而網圍卻使螃蟹的畝產接近百斤。“三兩雌,四兩雄”🙍🏿♂️,即雌蟹三兩一只♟🏂🏻、雄蟹四兩一只規格的陽澄湖蟹💁🏽,其售價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超過了百元,目前在上海的超市裏已達200多元。曾水官說,糧價行情最高時,一畝地才收600多元,養蟹每畝水面卻能有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收益。“最早的蟹農都成了先富起來的人。”
起初,急於讓農民富裕的各級政府也鼓勵大量養蟹🛢,不光本地人,很多外地老板都來承包水域養蟹。“最厲害時,陽澄湖到處插著毛竹🧄,掛著漁網,密密麻麻,大一點的船根本開不進去,小點的船進去,像進入了迷魂陣🫔,很容易迷路🤵🏼♂️。”曾水官記憶中🪞👨🏻🔬,2000年是網圍養殖的最高峰。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楊維龍用數字證實:那一年📽,陽澄湖18萬畝水域🙋🏿♀️,圍網的面積有14.2萬畝。
“網圍養殖如果不考慮湖泊的承受力,就是一場災難。”離陽澄湖100公裏外的上海水產大學🧑🏿🏫,王武教授從辦公桌的抽屜裏翻出《魚類養殖法》,這本由他主編的教科書😤,十幾年來對推廣網圍養殖法功不可沒🙌🏻,但現在,王教授常常自我批評🙉:“這本書的某些觀點需要批判和反思。”
水產大學的水域生態專家王麗卿介紹,過度網圍養殖-高密度放養魚蟹苗-大量投餌-餌料過剩-沉入湖底腐爛-釋放湖庫富營養化的主要控製性元素氮磷,如一張多米諾骨牌環環相扣,以之前同樣存在大規模網圍養殖的太湖為例,據相關部門測算,估計養殖業對整個太湖總磷總氮的貢獻率在15%左右🕢。
過度網圍養殖對湖中生物鏈的破壞力也非常驚人,2000年陽澄湖網圍數量最高峰時,螃蟹把整個湖底的水草都啃了個精光🗂,“我們當地有個記者在報紙上驚呼🤸🏿♀️:陽澄湖成沙漠了。”楊維龍說🙍🏼,水草是湖泊的“清道夫”,失去水草的陽澄湖水質更是雪上加霜。很快🚴🏼👺,涸澤而漁的養殖行為受到了報復,大閘蟹品質下滑。2001年時👩👩👦🚨,蘇州漁政部門的幹部去香港考察🤘🏻🖖,發現以蟹宴著名的某飯店已不願掛“陽澄湖大閘蟹”招牌,老板說陽澄湖的大閘蟹個子小了、肉質差了。當年⚓️,陽澄湖70%的養殖戶虧本。
政府部門意識到🧜🏻♂️,粗放式的養殖模式必將毀了陽澄湖❤️。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關系👋?2002年🪬,蘇州成立了陽澄湖漁政管理站⌚️,統一壓縮網圍🤟,解放湖面。這年開始🕎,陽澄湖的管理思路發生了變化🌯,但未來怎麽走🫠,當時並不清晰。
隨著陽澄湖一起變
今夏,水產大學的教授博士們在陽澄東湖、中湖和西湖的11個點取樣分析表明📊,陽澄湖處於中富營養型階段。從2002年開始的網圍壓縮,雖然使水質緩慢好轉,但“力度還不夠”🌡,專家們提出,把陽澄湖的網圍面積縮至20%以下,這和當地政府提出“明年減至3.2萬畝”的目標大致相同。
為什麽不索性取消網圍?記者了解到,在某些發達國家,天然湖泊確實不允許水產養殖🧏♀️,但我國人口眾多,魚類仍是國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俗話說,一斤幹魚頂十斤糧。螃蟹的蛋白質比魚更高,且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連詩仙李白都稱贊:蟹螯即金液🦗。”王武認為📌,當下中國依舊需要淡水養魚業👨🏿💻,而內塘養殖也要犧牲耕地,網圍養殖還是可以作為一種補充📋。只是,在目前巨大的環境壓力之下🦋😋,養殖和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方式一樣,需要從粗放型走向集約型,從資源消耗型走向生態共生型。
網圍養殖走生態之路是可行的🧝🏽♀️。“我們在一些地區的實驗證明,20%以下的網圍面積,運用生物修復🍮、親本選育和強化培育等技術🦗🔇,並在養殖時控製每畝的蟹苗量、投放螺螄等活餌、種植水草🟤,即可改善水質,減輕汙染,保持水體良好的自凈能力🌎👨🏿⚖️。”水產大學水產養殖系系主任李應森說🛁,“以水養魚、養魚汙水”完全可以轉變為“以魚養水👩🏽✈️、以魚保水”。
對生態的重視🫵🏽,帶來的不僅是養殖方式的變化。當地政府開始領悟👂🏼,與其重視蟹的有形產量,不如重視蟹的無形品牌。蟹農曾水官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以“一天創造1個億的GDP,一天上繳1260萬元財政收入🚴🫵🏻,一天引進4000萬美元外資”的“園區速度”聞名⌚️。但這兩年,以工業起家的園區卻打起了“大閘蟹牌”💁🏿。記者采訪時♥️,適逢其舉辦大閘蟹文化節🧑🏭,開幕式上主辦方不惜重金⏸,請來了曾誌偉🖋、張信哲等明星,還邀請華語衛星頻道𓀌、香港翡翠臺、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做了轉播🎵🧘🏿♂️。
蟹農曾水官的老房子不久前被拆了🧍♂️,全家搬到了新建的公寓。他所在的那個小島,將變成一個漂亮的休閑度假村,規劃上建有星級酒店、主題公園、蟹博物館、美食街……有關部門計算過,陽澄湖一年的蟹產量不過2000噸,直接收益2.3億元,但帶動相關產業100多億元🦶,雖然不及蘇州全年GDP的1/40,但對於這座正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城市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
今年,按照水產大學專家的方法,曾水官在自家的網圍裏種起了水草🪥,他知道,如果還要養蟹🧑🏼🦳🫸🏽,就要隨著陽澄湖一起變👬🏻🩵。在陽澄湖經歷的這場環保治理行動中,水產增長與環境矛盾短兵相接,但拓展一下思路,蟹與水的和諧共生⚀📁,誰說不可能呢?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