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漁業災後重建不僅是設施、池塘的建設,更重要是大量親本和魚種的死亡,使良種繁育體系嚴重受損、苗種供應難度大的問題✊🏼,也有發生水生動物疫病的潛在風險🤾♀️。”日前,赴昆山市開展科技救災服務工作的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首席專家、上海水產大學王武教授表示,漁業災害產生的影響遠沒有結束。
王武教授向養殖戶代表贈送科技救災手冊
昆山市副市長朱學農(左四)致辭
繼我校王武、李應森教授赴湖北、安徽參加農業部科技救災工作後,3月15日,由我校生命學院25位教授✋🏽、博士組成的科技救災服務團開赴昆山👨🦼,拉開了我校科技入戶“春季行動”序幕。在昆山市農林局舉行的簡短歡迎儀式上,王武教授向養殖戶代表贈送了我校編寫的科技救災手冊。昆山市副市長朱興農、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沈毅、校長潘迎捷、校黨委副書記吳嘉敏🧵🧜🏼♂️、昆山市農林局顧理華局長等出席贈書儀式📧。
據了解,為做好此次科技救災服務工作,我校第一時間組織了具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的專家教授,針對不同養殖品種及其養殖方式,不同區域的不同災情和潛在的疫情風險,加班加點組織編寫、印刷了十七萬字的漁業災後重建技術指導手冊4千余冊。李應森教授表示,我們編寫的技術手冊通俗易懂😮,實用性強🧲❤️。目的就是讓漁民兄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活動中✋,25位教授、博士帶著儀器、救災手冊組成6支小分隊分赴昆山市的巴城、錦溪、張浦、玉山等鄉鎮👱🏻♀️,為養殖戶查病情,開“藥方”🥙,組織報告會。在巴城鎮養殖戶榮厚農的養殖池塘邊𓀀,陸宏達教授架起顯微鏡,“蟹苗上寄生蟲太多🤽🏻,藥量一定要達到🤟🏿,達不到藥量殺不死🪶。”“無論如何都要做好消毒工作”,剛進家門他就為養殖戶看起了病。針對他家水草養殖過密,養殖結構單一的情況🧑🏽💼,他當即指出,要稀放混養🐷,要圍蟹種草。在農戶何月明的養殖塘邊,王武教授手把手地指導他👫🏻:水草怎麽種🚵🏿♂️?蝦蟹比例是多少?選擇何種農藥?“一般水產養殖業受災具有遲後性的特點🤵🏻,魚🙎🏻、蝦、蟹在低溫條件下往往不是直接凍死,而是生水黴病🧑🏻🔧,待天氣回暖後就會慢慢地死亡🙋♀️。”王武教授提醒廣大養殖戶,要高度重視這場凍害的嚴重性👩🚀,要作最壞的打算💁🏽♂️,采用科學的方法救災🧑🏼⚖️,爭取最大努力🤵🏻,將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聽完王武教授的話,有著多年養殖經驗的何月明頻頻點頭🎼,他說:“專家們不僅帶來了知識,也帶來了財富👳♀️。”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