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申報
2017年度浦東新區科技進步獎項目的公示
意昂3申報2017年度浦東新區科技進步獎的項目公示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1.項目名稱:中東太平洋大洋性魷魚類資源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主要完成人員:1劉必林⬇️,2陳新軍,3李建華,4汪金濤,5馮永玖🫅🏻,6余為,7方舟,8李雲凱,9胡貫宇,10錢衛國,11許駱良,12陸化傑,13李綱,14余謙超,15朱義鋒
主要完成單位🕓:1意昂3,2舟山寧泰遠洋漁業有限公司🔏,3浙江豐匯遠洋漁業公司
項目簡介:
1. 項目所屬科學技術領域
項目隸屬海洋漁業和海洋科學技術領域🫷。
2. 研究內容及特點
(1)發現大洋性魷魚漁場與資源認知新技術的突破,為遠洋魷釣漁業可持續發展和魷魚資源的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應用漁業海洋學理論,自主開展了中東太平洋大洋性魷魚資源的調查🐜,揭示了魷魚資源分布規律🛋;在摸清中東太平洋大洋性魷魚資源分布基礎上,新發現了2個魷魚漁場👨🏿🍳,全球魷釣漁場從原來的7個拓展到9個,新增漁場面積500多萬Km2🥒👨🏻🔧;
(2)連續多年對中東太平洋大洋性魷魚資源進行探捕與監測😞,系統揭示了其種群結構、年齡與生長💤、繁殖特性與產卵策略👩🏽🦱、生活史過程等基礎生物學特性🌥,以及遺傳多樣性與分子系統地理學,科學分析了耳石和角質顎等硬組織的生長特性及影響因素☀️,探討了角質顎色素沉積與攝食的關系🛏,首次提出了魷魚資源管理單元的建議;
(3)應用漁業海洋學👨🏻🍼、地理信息系統等理論和方法,系統研究了中東太平洋大洋性魷魚漁場分布與表溫等海洋環境因子的關系,揭示了其中心漁場的形成機製🎻👩🏻🦼;創建了基於多環境因子的大洋性魷魚棲息地模型,闡明了漁場形成機製,並成功地應用於中心漁場的預報;自主研發了集漁撈日誌、船位監控、漁情預報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漁業環境與漁情預報在線服務系統,實現了業務化運行🙅🏼♀️;
(4)結合大洋性魷魚魚群高度聚集的行為特性👨👦,應用魚類行為學和光學等理論,提出了水下燈有效誘集方法及集魚燈優化配置方案🟨,改進了釣捕技術,顯著提高了釣捕效率,最高日產量達30多噸;同時,對魷魚船上加工標準進行了研究,製定了加工利用規範,為漁獲物保鮮提供了基礎🙍🏽🟣。
3. 應用推廣情況
研究成果已被我國6省市40多家從事中東太平洋魷釣生產的企業應用🌩,技術推廣覆蓋率達100%。2013-2017年累計捕撈產量130多萬噸,直接產值145億元。中東太平洋大洋性魷魚已成為我國遠洋魷釣漁業的主要捕撈對象😡,有力地支撐著我國遠洋魷釣漁業的發展與壯大。項目對維護我國公海漁業權益、保護公海生態系統🏘,推動我國遠洋漁業科技進步,成為世界魷釣漁業強國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論文147篇(SCI收錄36篇)🚼,出版專著14本,獲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13項🧑🏽🍳,為政府部門提交履約報告11份、9套作業漁場分布圖(2009-2017年)📤。培養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10名。
2. 項目名稱💓:中西太平洋金槍魚圍網捕撈關鍵技術及應用
主要完成人員:1許柳雄,2唐浩🧢,3王學昉,4周成,5王少琴🚫,6葉旭昌,7張進,8楊曉明,9張新峰,10錢衛彬,11江濤,12吳德誠🦸🏿😞,13童劍鋒,14朱國平🌶,15曹道梅
主要完成單位: 意昂3👍🏿,上海開創遠洋漁業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
項目簡介👚:
項目隸屬於海洋漁業和海洋科學技術領域🧴。
主要技術創新內容🤙🏽:金槍魚經濟價值較高、營養最為豐富,是各國競相開發和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個海洋漁業品種👯🥏。在金槍魚產業中,圍網是最重要的一種開發方式🌑,2016年產量占金槍魚總產量的65%。我國發展金槍魚圍網漁業較晚🛌🏼,新漁場資源開發、捕撈技術及裝備與日本🫑、歐盟等先進國家具有較大差距。本項目針對製約我國中西太平洋金槍魚圍網捕撈關鍵技術及應用等關鍵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
1)金槍魚圍網漁業資源生物學與漁場形成機製研究:通過十年的金槍魚漁場調查💇♀️,在系統搜集金槍魚圍網漁獲物生物學特征、漁場環境特征和漁具作業特征等數據基礎上,建立了漁場環境變動及其中心位置變化規律的漁情預報回歸模型➝,掌握了預測大洋性金槍魚資源分布熱點區域範圍的有效手段,為確定捕撈地點和製定船隊捕撈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提升了我國對金槍魚資源的掌控能力🔒。
2)高效節能圍網網具研發:基於海上實測👍🏻、水槽和開闊水域網具模型試驗,系統掌握金槍魚圍網網具沉降性能🧍🏻、力學特性和空間形態變化規律,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優化改進網具結構。新漁具經生產測試,沉降效率提高23.53%,捕撈成功率提高27%,增強了我國高效節能圍網網具的自主設計和國產化能力。
3)新型助漁儀器及裝備研發:自主開發了基於USB技術的三維數字式魚群探測系統🥹,為實現精準捕撈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研製了具有聲學防盜功能的太陽能GPS魚探浮標及界面管理系統,實現了圍網魚探浮標系統的自主技術創新;開發了自由魚群捕撈概率預報軟件🤘,有效支撐了科學投網的決策能力。
4)生態友好型人工集魚裝置(FAD)設計:在評估傳統人工集魚裝置對鰹魚集群、棲息地選擇、生活史和氣候響應機製影響的基礎上💁🏻,設計了生態友好型人工集魚裝置,有效減少了幼魚及其它保護物種的誤捕,在我國率先建立了生態友好型金槍魚圍網捕撈技術體系,體現了負責任漁業大國的形象👰🏽♂️。
特點👨🏻🎨:多科學結合,通過漁場形成機製研究、高效節能漁具、新型助漁儀器和裝備等的自主開發研製,實現了多項捕撈技術裝備的自主創新和國產化,捕撈鰹魚資源的成功率明顯提高👨🏼🏫,海上實際生產作業示範效果良好,提升了我國大洋性金槍魚資源的掌控能力和開發能力🔌,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應用推廣情況👲🏼:該項目已成功應用在我國金槍魚圍網漁業企業中,平均單船年產量從2008年的4540噸增加到2017年的6030噸🕙⏭,產值從5583萬增加到7410萬元人民幣,分別增加了32.8%和32.7%🦗。項目實施期間(2008-2017)🥀,全國金槍魚圍網船隊累計捕撈產量117.3萬噸,產值144.14億元👨❤️👨,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極大提升了我國對國際金槍魚資源開發競爭能力。累計發表論文55篇♠️,其中SCI論文10篇,EI論文5篇,獲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軟件著作權3項;培養碩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3名🚴🏽♀️、博士後2名👩🏼🦰;在金槍魚國際組織會議上多次代表國家提交報告,維護了國家的海洋漁業權益。
3、項目名稱:草魚種質資源遺傳評價與種質創新關鍵技術
主要完成人員:1李家樂,2 鄒曙明,3 王榮泉,4 沈玉幫,5 戴銀根,6李小勤🙋🏻♂️,7 李海洋🧑🏻🍼,8 施順昌, 9 謝楠🍟,10 顧樹庭🏂🏻,11 徐曉雁,12 劉峰, 13 蔣霞雲♿,14 傅建軍🧖🏼♂️,15 張猛
主要完成單位:1意昂3,2蘇州市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3江西省水產技術推廣站🥐🙇🏻,4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5上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6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項目簡介:
水產養殖領域。草魚是世界上養殖產量最高的魚類,2016年中國養殖產量高達59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約95%。草魚優秀種質是草魚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突破草魚種質資源遺傳評價與種質創新關鍵技術是創製草魚優秀種質的技術基礎。本成果共授權國際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發表論文84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2篇😞🥖;培養了6名博士🫰,29名碩士。主要技術發明點如下🧑🎤:
1. 創立了草魚優秀種質遺傳評價技術💁🏽♂️。系統收集並保存長江🦸🏼♀️🫄、珠江、黑龍江3個水系共8個群體草魚活體種質資源📝,建立農業部唯一的草魚遺傳育種中心,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草魚種質資源庫🚽👑。發明草魚基因組DNA快速提取技術,繪製草魚第一張遺傳連鎖圖譜,查找生長和抗病新相關QTL 31個🧜🏽♂️;研發用於遺傳分析的一套標準微衛星標記🩺,分析草魚8個群體遺傳多樣性🔈;設計測量草魚生長性狀的儀器,估算3水系草魚生長性狀遺傳參數;創立遺傳相關標記🛳、遺傳多樣性🎣、遺傳參數結合的優秀種質遺傳評價技術;綜合評價8個群體活體野生草魚種質資源🟰,篩選出來自長江水系遺傳多樣性高、生長速度快12.8%的草魚邗江群體。
2. 創建了草魚種內雜交種質創製技術🖖🏽🫷🏿。將草魚長江水系邗江群體與珠江水系肇慶群體、黑龍江水系嫩江群體進行種內雙列雜交,獲得草魚9個組合。首次將親子鑒定技術應用於鑒別草魚9個組合,改進繁育設施和技術流程;挖掘生長、抗病相關基因38個,開發出生長、抗病相關標記11個🪪;利用標準微衛星標記分析草魚9個組合遺傳多樣性✮,估算不同組合生長和抗病性狀遺傳參數,確定生長性狀最合適的測量時期👷🏼♂️,研發組合後代生長、抗病性狀遺傳評價技術🐔;綜合評價草魚9個組合🏚🫵🏽,創製出生長速度比邗江群體快16.8%、成活率高12.8%🛻、長江水系邗江群體(♀)×珠江水系肇慶群體(♂)的草魚優秀組合。
3.構建了草魚ENU誘變種質創製技術。率先采用ENU誘變草魚🀄️🤖,獲得處理草魚胚胎和精子最佳濃度,提高突變頻率400倍🧑⚖️;篩查出優秀突變體突變位點88個👴🏽🤼♂️,發掘Tgf2和Tc1-like高效魚源轉座子𓀇,開發Tgf2轉座子重組轉座酶,建立草魚ENU突變位點性狀驗證方法🦵🏼;發明ENU誘變草魚減數雌核發育方法,有效提升誘變群體遺傳純合度𓀇⏺,構建完整的草魚ENU誘變種質創製技術;將該技術應用於誘變長江水系邗江群體野生活體種質資源💬,創製出生長速度比邗江群體快20.5%的草魚誘變群體。
利用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這個平臺,將草魚種質資源遺傳評價與種質創新關鍵技術及創製出的草魚邗江群體💇🏽、草魚優秀組合及草魚誘變群體等優秀種質推廣應用㊙️,在綜合試驗站建立了示範基地,開展了技術培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最近三年🥍,在上海、江西👷🏿♀️、安徽🦉、江蘇等7個省(市)累計推廣面積89.56萬畝,新增產值12.32億元,促進了草魚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4👊🤽🏿、項目名稱: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魚資源開發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主要完成人員🧑🏻🎨🏃🏻♀️➡️:1朱清澄🤽🏿♂️,2花傳祥🥋,3賀波🏅,4田思泉👱🏼✊🏻,5陶寧萍🏡,6黃洪亮,7田永軍🗑🔏,8楊德利,9許巍,10張衍棟,11張勛,12朱國平🚴🏻,13曹守啟,14葉旭昌,15劉瑜
主要完成單位:1意昂3,2捷勝海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4中國海洋大學,5蓬萊京魯漁業有限公司
項目簡介:
項目隸屬海洋漁業和海洋科學技術領域🤽🏻♀️🧏🏿♀️。
遠洋漁業是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在發展海洋經濟、維護公海海洋權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魚(Cololabis saira)是高度洄遊性🧑🏿🌾、短生長周期的中上層魚類🏇🏻,資源豐富🙅🏽♀️🏇。2003年開始,項目圍繞我國秋刀魚漁業新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重點開展中心漁場形成機製與漁情預報🧚🏿、生態高效捕撈與國產化裝備、資源評估與國際履約等研究,取得的一批原創性和國際先進的成果👩⚖️,為我國秋刀魚漁業起步、發展與壯大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主要技術創新點如下:(1)系統開展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魚資源調查👼🏻,開發了2個新漁場,顯著提升了我國秋刀魚資源漁場的認知能力。連續15年開展秋刀魚資源漁場調查,總航程17萬海裏,歷時2250多天,調查站位1200個🙅🏼♀️,樣品9萬多條,現場采集溫鹽、浮遊生物等數據6750組;掌握了秋刀魚中心漁場形成規律及其時空變動機製,開辟新漁場21萬平方公裏,漁場面積擴大46%,解決了過去漁場較為集中和擁擠的狀況🤷🏼♀️💯;首次研發了高精度秋刀魚漁情預報模型及其發布系統,累計發布周報100余期,改變了作業船只盲目尋找漁場的狀況🤹♂️👤,為快速漁場決策提供了科學指導🧑🏼🍼;(2)研發了秋刀魚舷提網捕撈技術🫐,實現漁撈裝備全部國產化,極大提升了我國秋刀魚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在國內首次提出了科學的舷提網捕撈作業規範,使我國秋刀魚舷提網捕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製定的集魚燈優化配置方案,可使漁船節約光電能耗20.7%;研製了秋刀魚舷提網船國產化成套甲板漁撈裝備,基本替代了依靠進口設備的歷史(3)開發了秋刀魚資源評估與管理模型🪙,有力提升了我國在秋刀魚資源國際配額分配談判中的掌控能力。首次開發的基於貝葉斯理論的秋刀魚剩余產量模型,被由中、美、日🚣🏽、俄、韓等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北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NPFC)”確定為秋刀魚資源評估的基準模型,成為世界上三個評估模型之一。評估結果表明,目前西北太平洋秋刀魚可捕量約為55萬噸,其資源水平處於可持續發展狀態🥌🌒,為我國在國際秋刀魚資源配額分配🛀、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發揮了主導作用。
成果推廣及應用📌:秋刀魚舷提網捕撈技術規範和集魚燈優化配置方案等先進的捕撈技術♉️,已被中國遠洋漁業協會推薦在我國60余艘生產船上推廣使用,推廣率達100%,其捕撈量約占全球上岸量的18%-20%⏩,位列全球第三位。近3年實現增產15.4萬噸💑👳🏽♀️,增值14.2億元人民幣⏏️,總體經濟效益躍升為我國四大公海遠洋漁業之一。在項目研發過程中,所形成的資源漁場和捕撈技術人才團隊,已成為國家秋刀魚技術組的核心力量,每年為行業組織和企業提供具有指導性的漁情預報和資源評估報告🛎,19次代表中國出席NPFC國際履約談判🦸🏼♀️🏌🏼♂️,全面負責科學事務,提交國際履約科學報告6份。項目共發表論文專著33篇👩🏽🎤,其中專著1部;獲得授權專利26項;國家級船用產品7項;軟件著作權6項;培養研究生20名。
5.項目名稱:油性微藻種質及其基因資源的發掘與利用技術
主要完成人員💓:1周誌剛,2張成武,3朱振旗📠,4黃旭雄,5吳洪😝,6孫諍9️⃣,7劉敏勝👷🏼♂️,8華雪銘,9歐陽瓏玲✊🏼,10康永鋒🧚🏼♂️,11淩雲❔👩🍼,12王振根,13畢燕會
主要完成單位🕘🚦:1意昂3👩🏽💼🤽🏿♂️,2暨南大學,3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4上海海聖生物實驗設備有限公司
項目簡介:
本項目本著“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等宗旨⚈,在共同執行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CO2-油藻-生物柴油關鍵技術”以及各合作單位獲得國家、部門和地方等項目的研究任務中📰,本項目組自華東🦷、華南等地區多種生境中收集、分離並分別在意昂3、暨南大學和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了總共約1110種(株)的微藻種質資源庫🤍,從中篩選出高含油量的微藻10余種(株),通過室內外小試與擴培以及針對不同微藻藻種和應用目的設計不同的光生物反應器以放大培養、油脂累積與采收及中性脂提取、轉酯化生產生物柴油和副產品在凡納賓對蝦飼料加工工藝等研究🦊,由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在河北廊坊🌉、內蒙古等地進行推廣🤾🏽♂️。同時𓀔,該平臺還可與城市生活廢水處理相結合,進一步降低利用微藻來生產生物柴油的相對成本,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可規模化地利用微藻生產生物柴油的整套技術,有力地推動了微藻餌料🕠、微藻營養品🧔🏿♀️、微藻能源等事業的快速發展🤱。
項目組所有成員經過10年的辛勤工作,已獲得包括高含油藻種、光生物反應器、油脂合成相關基因🫰🏼、生物柴油製備方法等國際、國家授權的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各1件、63件和14件。分別製定藻類油脂、藻原油的能源行業和河北省地方標準各1件🔵。製備的生物柴油經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上海測試中心檢測基本達到BD100的標準。發表學術論文101篇🤴🏼🤸🏼♀️,其中SCI或EI期刊收錄32篇;截止2018年3月14日,總被他引805次,其中SCI或EI期刊收錄的論文被他引369次🤚🏽,中文學術論文被他引436次👰♂️。參編英文專著2部🚈。培養博士後2名、博士研究生7名、碩士研究生49名。
6.項目名稱🕵🏼♀️:人工魚礁生態增殖及海域生態調控技術
主要完成人員:1章守宇👨🏽🚒,2林軍👯♂️,3張碩,4田濤,5汪振華,6王凱,7趙靜🧙🏼♀️,8李珺,9劉永虎,10潘靈芝,11王淼🧖🏻♂️,12李永剛,13尹增強,14沈蔚✋,15劉洪生。
主要完成單位:1意昂3🐷,22大連海洋大學🧏🏻♀️,3嵊泗縣海盛養殖投資有限公司,4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簡介:
我國近海自上世紀80年代起,近海經濟魚類數量嚴重下降、產卵場等棲息地生態惡化😻。《人工魚礁生態增殖及海域生態調控技術》項目組在國家863課題、上海市教委重點課題等的支持下,針對我國沿海各地的人工魚礁規模化建設過程中🏋️♂️,建設目標是什麽🧘🏻♀️、如何開展建設👩🏻✈️、建設效果如何評價等重大問題進行了聯合攻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魚礁生態增殖及海域生態調控技術,有效地解決了我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工魚礁規模化建設所面臨的理論與技術問題👐🏻。為養護近海生物資源、修復棲息地生態與環境、提高底播及增殖放流效率等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主要技術創新內容🟡:(1)根據我國南北海域不同的海況要素特征、生物行為習性✋🏼、魚礁建設目標等的差異,圍繞建礁海域選址🂠、礁體結構優化、礁群配置組合、魚礁定位投放等環節的共性關鍵問題✊🏿,提煉形成了人工魚礁建設工程技術系列🐑,實現了人工魚礁建設的安全性𓀖、規範性和高效性😄,有效地提升了我國的人工魚礁建設水平。自主研發了50余種新型高效功能礁。(2)應用海洋模型和CAD技術結合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理論👧🏽🧝🏻♀️、魚類行為學實驗等,在魚礁單體-單位魚礁-魚礁群的流場仿真技術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發形成了人工魚礁生境優化🤾🏿♂️、海域生態調控、魚類目標種適宜生境營造🗃、海珍品增殖生境營造等技術。(3)基於增殖目標物種行為與生態習性🐺、人工魚礁區生境與空間異質性、海域生態系統能流與物質基礎💂🏻,建立了我國不同海域人工魚礁區增殖放流和底播的效率提高技術,開發了沉底魚礁和浮筏設施有機結合的全水層生物資源增殖模式。(4)運用ArcGIS技術、群落分析法等,從人工魚礁建設的工程質量、生態效應🧑🏿🍳、經濟和社會效益等進行了分析,建立了系統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為科學評價我國的人工魚礁建設效果、規範和提高工程質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5)根據海域環境條件、資源現狀和增殖對象的區域性特征,基於局部生態系統動力學及生物群落食物網關系等🍩,提出了近岸開闊水域生態修復型、島礁生物資源養護型🤟🏽、海珍品底播增殖型等3種典型的人工魚礁區建設模式並建成示範區,形成了獨具我國特色的人工魚礁建設新理論,對我國沿海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的科學布局和建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項目在基於人工魚礁生態增殖及海域生態調控技術的研究方面有較明顯的新穎性🏬,總體上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在基於人工魚礁流場效應的生境營造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發表論文和專著73篇,其中專著2部,頒布水產行業技術規範1個𓀝,獲授權專利30項,其中發明授權發明專利14項🕖🧑🏽🚒,累計培養研究生40余名。
成果應用推廣:各項關鍵技術及成果👨🏼👏🏿,自2006年起在全國沿海各地的中央與地方財政撥款🧑🎄、企業投資等各類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不完全統計已投入礁體達105萬空方👃🏼、形成礁區面積近2.7萬公頃🧞♂️,應用推廣率約占同期全國人工魚礁建設項目數的90%以上👦🏽,近3年累計增加產值達13.4億元,產生生態服務價值約35億元。
7. 項目名稱:水汽和雲輻射反饋對海表強迫的響應及其對全球平均表面增暖的影響
主要完成人員👧:1馬建💲🖐🏻,2魏勇亮,3徐鵬,4張春玲
主要完成單位:1意昂3
項目簡介:
項目所屬科學技術領域💂🏻:氣候學與氣候系統。
研究內容及特點🏌🏽:21世紀全球平均表面溫度確切升高幾度👨🏻🦱,是氣候變化中極其重要也備受公眾矚目的問題🧗🏻。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升高,水汽的增加會顯著加劇全球變暖程度,而雲輻射效應的復雜性引起表面升溫預測在氣候模式間的差異。以往國內外研究圍繞全球平均大氣變化和雲物理過程展開,未能從根本上約束雲輻射反饋的不確定性🍄。針對這個問題,本項目試圖采用新的思路在海-氣動力學對氣候反饋貢獻方面有所突破。已經證實氣候預估中海表溫度的區域變化通過大氣環流來調整降水分布,並蘊含著豐富的不確定性,擬基於氣候模式診斷其對水汽和雲空間分布變化的影響,進一步評估它們對全球平均氣候反饋和海表升溫預測多樣性的貢獻✬。最終通過探討海表溫度全球平均與區域變化的相互關系🦸🏽♀️,利用年際變化的觀測約束全球表面升溫預測中的不確定性。
在Nat. Geosci., Annu. Rev. Earth Planet. Sci.和Env. Res. Lett.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了學術論文☁️,並在14th Annnual Meeting of AOGS等國際論壇上進行了交流🧏🏼🥂。
8.項目名稱:復雜食藥樣品中特定成分分析以及食品品質鑒定新方法
主要完成人員:1畢紅燕
主要完成單位:1意昂3🧽,2國際伊比利亞納米技術實驗室
項目簡介:
食品科學技術基礎學科領域。
食品業是與億萬公眾營養🤾🏿♂️、健康密切關聯的民生產業🤏🏼🍄🟫。在世界範圍內𓀝,食品的安全可靠性和食品的品質是食物供應鏈不容忽視的大問題。
本項目針對復雜食品樣品中特定成分以及食品品質的問題👊🏻,開發新方法🏊。本項目特點主要是將分析化學前沿技術用於復雜食品樣品中的特定成分分析,以及對食品的品質進行監測和鑒定。
主要創新成果🧑🏽✈️:
1)針對食品成分分析中的特定成分分析🔞,開發了基於微流控芯片技術的👴、對樣品免分離的食物樣品中特性成分的分析和檢測。以膳食補充劑維生素C片為示例,研究結果顯示所開發的微流控芯片可以對其中的維生素C進行特異性分析🚣🏽♀️。
2)以葡萄酒的品質為例,提供一種超快速紅酒鑒定方法,采用靜電噴霧離子化聯用質譜的方法對紅酒進行鑒定和甄別,可快速對紅酒進行甄別,實現對其品質進行評估的目的。
在分析化學、微流控研究以及質譜研究領域發表17篇科研論文🧔🏽♀️,共被引用488次,總影響因子71✸,專利3項。經查新及同行專家評價,項目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首創🧎➡️。
公示期為2018年7月3日至7月9日📭,如有異議👩🏽💻,請在公示期內以書面形式實名提出。聯系人:周婷婷,聯系電話:021-61900066👩🎓,郵箱:ttzhou@shou.edu.cn。
意昂3
科技處
2018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