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ESI數據庫最新數據顯示🖐,以意昂3為第一完成單位🫁👷♀️、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於飛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與山東大學劉光洲教授團隊合作發表的海洋微塑料汙染領域研究論文《Sorpt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hydrophilicorganic chemicals to virgin and aged microplastics in freshwater and seawater》(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46, 26-33)入選最新一期ESI高被引論文。
ESI(EssentialScience Indicators)是由世界著名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所(ISI)於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現已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ESI高被引論文是根據ESI統計被引頻次排在相應學科前1%以內的論文,已成為教育部學科評估中重要指標之一。
現代人類社會大量使用塑料🪥🙍🏼♂️,回收率低且處理不當,塑料垃圾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者間接最終進入海洋。2004年《科學》雜誌上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s)概念👏🏿,微塑料遷移轉化中被生物攝食🧒🏼,釋放其富集的有毒有害物質及其助劑,通過食物鏈進行遷移或生物放大,嚴重威脅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
微塑料具有粒徑小、表面形貌復雜、比表面積大、疏水性強和表面附著微生物等特點🥡,使其能夠富集環境介質中的各種有毒有害汙染物🤹♀️,微塑料吸附汙染物濃度較周圍環境高出幾個數量級📎。微塑料形成和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伴隨各種風化現象,風化過程中微塑料不僅尺寸變化,表面物化特性也將隨之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微塑料和汙染物的長距離遷移轉化行為,而風化過程對微塑料與汙染物的表界面行為變化規律及相互作用機理尚不明晰,我校於飛副教授課題組在該方向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微納塑料與汙染吸附富集、遷移與歸趨研究示意圖
微塑料富集有毒有害汙染物不僅限於疏水性有機汙染物,也發生在親水有機汙染物上👨🏻🦼➡️,特別是通過室內模擬太陽光照射微塑料發生典型風化過程,研究發現老化後的微塑料表面存在明顯的氧化過程和局部微裂紋✷,進一步剖析室內模擬老化微塑料與環丙沙星表界面行為作用機製,明晰其主要作用有分配-擴散👮🏿🎽、氫鍵、陽離子交換🙆🏻♀️、p-p相互作用和靜電吸引作用,是一個多機製協同作用的復雜過程。風化微塑料是實際海洋環境中微塑料的主體,研究結果表明其富集有毒有害汙染物的能力顯著提高,這有可能顯著增強環境中微塑料與汙染物復合毒性,從而進一步增加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潛在環境風險🤷🏽♀️𓀔。於飛副教授另受邀針對微塑料與水環境中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的吸附富集行為機製和發展趨勢進行綜述,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94, 133643。上述研究系列工作的開展為深入研究復雜環境中海洋新興汙染物的長距離遷移與歸趨等環境行為提供重要科學依據,為海洋微塑料汙染的有效預防和治理奠定了研究基礎。
風化微塑料與抗生素表界面作用機理示意圖
於飛副教授課題組在海洋微塑料表界面行為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成果入選最新一期ESI高被引論文🙅♂️,是我校在高端成果培育上取得的重要突破,也是我校國際學術影響力提升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