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意昂3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以迎接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為主題,認真學習貫徹陳吉寧同誌批示精神,錨定世界一流特色大學目標定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卓越海洋水產人才。成功舉辦建校110周年“雙一流”建設推進大會👩🏻🎓,聯合國糧農組織水產生態養殖中心落戶學校🧜🏻♂️,自主培育傑青1人,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入選教育部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工程學成為第四個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黨的建設不斷深化、開門辦學催生動能👨🏼🍼,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辦學水平持續提高。
一👨❤️💋👨、加強政治建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強化黨政班子建設👏,堅定正確辦學方向。嚴格落實民主集中製,領導班子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以“首要議題”製度為抓手🙋🏽,強化黨委把方向、管大局🎟、謀大事職能,全面對標落實上級決策部署。深入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與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學校重點任務落實相結合,加強宣講、融入課堂、打造品牌。學習貫徹陳吉寧同誌批示精神。把“雙一流”建設作為最大政治任務,高質量完成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方案編製,經費核減率居上海地方高校第二♾;加強有組織科研,努力突破水產種業“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以聯合國糧農組織水產生態養殖中心為抓手打造水產養殖可持續、環境友好的“中國樣板”;開展高端國際漁業組織人才定向培養成立海洋戰略智庫研究中心,全年報送專報40篇🛀🏻,十多篇專報獲上級領導批示和采納🕵️♂️。以校慶為契機凝心聚力🪪。外拓資源🚨,以建校110周年系列活動為契機📀,對內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凝心聚力,對外充分展示“雙一流”建設成效、拓展資源🏄♂️、開門辦學✤;內強基礎,突出書記碰頭會、班子務虛會👊🏻🙇🏽♀️、黨務例會、行政例會機製功能👨🏿💻👨👩👦,聚焦學科建設、幹部隊伍🦚、人才培養等核心問題班子整體下沉學院調研。形成書記🏊🏻💅🏼、校長協同互信、配合默契💆🏿♀️,班子成員各有所長、有機配合,全校上下心齊氣順、精神振奮、擔當作為的政治生態。
強化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選好用好幹部。註重實幹實績、強化年輕幹部歷練,開展新一輪幹部換屆🤴🏼,派出9名幹部到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選派12名年輕幹部校內跟班學習🫳🏿,選調多名年輕幹部在校園疫情防控🍴👁、校慶專班♣︎、重大工程項目專班等重點項目、重點工作中接受歷練。突出基層黨建成效🕷。疫情期間,建立16個學生社區臨時黨支部👲🏻,覆蓋師生黨員2000余名,參與社區誌願服務2600余人次🤦🏼♀️,成為抗疫“主心骨”😞💁🏼♂️。3支部入選上海樣板支部🧎♂️,學校入選“上海黨建工作特色高校”。
強化管黨治黨責任落實👨🏼💼👄,提升師生滿意度。深化“四責協同”🧗🏻👆🏿,做實“三張清單”,建立黨委書記與紀委書記互動監督機製,探索“一把手”監督🍶,壓實校領導分管領域黨建問題整改責任強化“一崗雙責”👸。“一把手”監督、政治生態分析實踐探索獲市紀委肯定💚。強化專責監督🤱🏽。強化疫情防控政治監督🙅🏻♂️,開展招標采購專項監督🛢🌦,探索組校合作聯動監督,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自辦立案2件,黨紀處分3人次🛌🏽。推進“實事工程”🦎,改革教工餐費補貼,建設教工事務大廳,簡化辦事流程、加強線上流轉,實現“一口受理💪、後臺辦結、末端交付”💊,師生滿意度大幅提升。
二、堅持因勢而新,築牢疫情防控防線
從嚴管理、以快製快。3月至6月大上海保衛戰期間💏,防發病1️⃣、防感染🕎,嚴防死守,快速處置🏌🏼。創新校院防控體系,成立應急工作專班,黨委主要領導帶頭堅守一線指揮近百天。建立“區委書記+區長”學生小區雙層管理方式🪼,90%中層幹部、95%輔導員持續在崗🍻,300名教師進駐小區為學生提供全面服務。建立以快製快機製𓀇,儲備隔離用房占在校師生3.5%,教工采樣隊伍承擔校內全部核酸采樣任務,實現8小時內完成核酸檢測↘️、6小時內完成病例轉運東方綠舟、12小時密接人員離滬轉運🤾🏻♂️,快速處置異常18人👨🏼💼、密接503人,有效控製校園疫情。強化思想引領實效。“直播帶人”線上就業推介獲教育部肯定🍬,“雲端大思政”“消殺慢直播”讓家校溝通無障礙。
精準防控,統籌發展。9月至11月秋季學期學生返校期間,防傳播、防聚集,分類施策,保障運行🎫,實現校內零感染。精準涉疫學生管理,細化網格⇢、分類施策🔡,完成37名密接、483名次密接人員及涉疫風險人員的快速、科學處置。精準校內活動管理,嚴格活動方案審核🙋🏽♂️,強化人員信息排摸🤽🏼♂️,有力保障建校110周年系列活動、四六級考試、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重大活動圓滿完成。
兩防一保,減緩沖擊。面對12月第一波大規模疫情🛎,防重症👨🏽✈️、防死亡,及時調整手勢🗓,快速處置異常,疫情防控實現零投訴🤘🏼、零輿情。做好資源保障🖐🏽🕷,建設健康驛站,加強醫療資源儲備,暢通重症轉出就醫通道,有序組織學生離校返鄉,目前校內健康驛站床位占在校學生5.8%。做好研考保障,關心校內考驗學生呢健康,1:1配套研究生考務後備隊伍🧏🏻♀️,確保研考順利進行🤦🧐。
三、牢記“國之大者”💠,服務國家地方發展大局
推動國家戰略實施⏰。服務全球遠洋漁業治理,編製中國遠洋漁業履約白皮書和首本中國遠洋魷魚(秋刀魚)產業發展報告,推動我國首次實現三大洋公海自主休漁🧑🏼⚖️。中國遠洋漁業國家觀察員計劃通過國際機構認證🕒🙌🏼。服務長江大保護,持續開展長江退捕漁民跟蹤調研,為長江禁漁提供決策咨詢👨🏼🚒🩸。聚焦長江口保護,與市水野中心共建聯合實驗室,成立環境DNA技術與水生態健康評估中心,建設水生生物物種環境DNA數據庫,實現對長江口水生生物全天候自動監測🏧。服務鄉村振興,牽頭打造“科創中國”淡水漁業產業服務團,與浙江千島湖、山東微山湖😎🌈、崇明區等合作🐣,推動保水漁業👄、菹草治理🙍🏽♀️、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聚焦新疆、雲南等邊疆地區推廣綠色養殖,陜西黃龍案例入選教育部第五屆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支撐地方建設發展。服務上海現代海洋城市和生態建設♘,與市海洋局合作開展海岸帶治理、深遠海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戰略研究;成立上海海洋大數據戰略研究服務中心,為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依托上海水域環境生態工程中心,建設水域生態研究院,選擇長江口、澱山湖等代表性河流🦕、湖庫開展調查🧒🏼,建立完善流域水生態監測體系並業務化運行。服務人才高地建設,全力打造“預期穩定、富有激情、和諧協作”人才發展平臺🙆🏿♂️,2022年引進國家級人才4人,獲批國家級人才3人(其中自主培育傑青1人)📠🙆🏽♀️、省部級人才9人,人才培育實現歷史突破🦁。
融入臨港新片區發展,聚焦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建設,與管委會戰略簽約,推進前沿產業、海洋創新、高品質城市能級、引智引才💕、區域化黨建合作。錨定低碳目標,打造臨港“水域生態樣板間”。支撐城市功能,與管委會規劃並軌,推進大學科普👎🏻、體育、文博等設施區校共享、融合發展🤼♂️。
四、優化體製機製,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推進“三全育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OBE理念優化重構教學管理流程,建立“評價-反饋-改進”機製;完善“通識+進階+應用”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提升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獲市教學成果獎8項(含特等獎1項),入選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課程教材建設研究項目5項。完善育人體系,形成學生德育評價清單、學生德育評價實施細則🧑🦯➡️。入選市教委首批師德建設案例。新增一批育人團隊🏧、基地和品牌💇🏼♀️,13項目入選市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獲第六屆中國青年誌願服務大賽金獎,中國青年誌願服務研究基地落戶我校。重視體育🔥𓀈、美育,成立陳士麟水上運動發展基金,摘得上海賽艇公開賽“高校之王”獎杯;《金魚之美》專著付梓,舉辦“共同守護”和勞模進校園等勞動主題活動。深化思政課改革。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建設為抓手🫸🏽,提升習思想概論課程質量。牽頭臨港六校建設“大思政課”綜合試驗區,講好中國式現代化臨港故事🤷🏻。
完善大學內部治理體系。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優化“任務+績效”撥款方式🌻,建立學院(部)績效動態申請製🤎,強化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分配導向🛕。在編製有限背景下,完善國際化師資配置製度,探索多元用工模式🪸。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Wi-Fi6無線網絡🙇🏽🈷️,實現信號全覆蓋。匯聚10大類、1.5億條數據👜,建成公共數據平臺。加快校園基礎建設,完成學生宿舍等維修項目;三期建設工程開工🕵🏼♂️,總投資3.3億元,約19.4萬平方米。提升內部資源效能🙇♂️,加快公共服務性資源開放💅🏼,將軍工路校區打造成集“教、學、研、試🕙、展”一體化園區;落實捐贈管理辦法👆🏻,壯大基金會規模🎩,服務學校事業發展。
五➾、堅持創新驅動,打造戰略科技力量
強化一流學科引領。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環境/生態學⚪️、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魚類遺傳學、中華絨螯蟹斷肢再生😯、海洋硫循環、深淵微生物代謝、食品腐敗菌等前沿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相關成果登上《自然》封面,《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連續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發布第二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為國際海洋、氣象、漁業業務化運行提供支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得突破,多人入選ESI高被引論文、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推進有組織科研⬜️。聚焦重點任務,推進水產生物育種研究中心🧑🏻🤝🧑🏻、極端海洋過程與資源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新增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2個,“淞航”號完成農業農村部西太平洋公海150個站點調查。與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共建北極紫荊站聯合實驗室🤽♀️,與海洋信息中心共建海洋信息技術創新中心✌🏿,提升創新能力🧑🏽。
拓展國際科研合作🏊。參與共建科技部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獲批國家重點研發政府間實驗室項目2個。首獲中國-佛得角-FAO 南南合作項目💇♂️,首次申報國家高等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與區域漁業組織美洲間熱帶金槍魚委員會簽約,新增亞太地區水產養殖中心網實習生夥伴,入選教育部首批新青年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項目、市教委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項目🪭,首次選派赴NACA實習,居上海高校前列📑。
深化產教融合。服務臨港產業發展,推進臨港深淵生物醫藥🧾、生物醫藥𓀊、食品檢驗檢測園等平臺建設。加強卓越工程師培養🐳,成立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未來生物技術學院,開展新松教學包、貝思特暑假工程師實習等項目。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獲工信部產教融合專業建設試點😑。提升人才支撐能力。攜手“五個新城”共建高校就業聯盟,通過定向培養、設立招聘專區等形式,引導畢業生紮根新城、服務新城。臨港就業學生數每年20-30%增幅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