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路,風華正茂時🧜🏻♀️。從1912年🙆🏿♀️,張謇👔、黃炎培創建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並成立漁撈科(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前身)時,學院就緊隨學校的步伐,風雨兼程走過了112個年頭👮🏿♀️。回望過去歲月,上一次黨代會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以來,學院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團結帶領全院黨員幹部和師生員工,秉持著“勤樸忠實”的校訓精神,堅守著“漁界所至,海權所在也”的創校初心👩🏿⚖️🕵🏼♀️,堅持“把論文寫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國的江河湖泊上”的辦學傳統,始終保持恪盡職守、發奮圖強、敬業奉獻的積極態度,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困難踩在腳下,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黨建和管理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銘記建院初心,勇擔育人使命
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現中華民族海洋強國夢為奮鬥目標,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紮實開展上海市“三全育人”示範院建設👨👩👦👦,堅持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聚焦海洋意識教育🪻,推進課程育人。充分發揮課程主渠道育人作用🤮。一是全面修訂教學計劃,課程大綱都融入思政元素。二是高質量打造“中國系列”之“大國漁業”課程,由院士🧑🔧、學科帶頭人承擔主講🙆🏿♀️,“組合”式教學團隊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三是編撰《新時代海洋強國論》等多部課程思政專著⚡️。
開展產學研合作,深化實踐育人👯♂️。推進國際合作👨🏿、平臺創新,構建一流專業人才育人平臺與師資隊伍✪。一是依托教育部國際漁業組織青年人才培訓、教育部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國際漁業履約談判人才培養)等5個國家級項目,以及與8個區域性國際漁業管理組織長期合作,為優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平臺;二是依托一支100%都具有海外學習或遠洋實踐經歷的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遠洋漁業國際履約教師團隊),給同學們分享國際漁業治理🪻、國際漁業談判🤵🏼♂️、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實戰經驗;三是建立國際海洋研究中心校級平臺,分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生態型漁具漁法等4個不同方向😎,分別引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陳勇教授🤚、麻省大學陳長勝教授🌐、日本東京海洋大學胡夫祥教授等一批國際知名專家,為研究生開設專業前沿課程🙇🏼🏋🏽,與國內導師建立研究生導師群,共同指導研究生🧑🏼🏫,使學生分享到最好的國際教育資源。
弘揚海魂精神,推進學科文化育人🔸。一是典型育人‼️,建好學科名師墻,以創始人張謇的“漁權即海權”思想,以及第二屆創新爭先獲得者🤺、上海市教育新聞人物陳新軍教授,以及上海市勞動模範戴小傑教授等典型事跡,鑄魂育人🏋🏿。二是開展校史文博育人,踐行“勤樸忠實”校訓精神,打造國際履約談判紀實等宣傳片和遠洋漁業科技館,培養學生海洋強國意識、創新精神。
發揮黨建引領👩🏻🦱,夯實組織育人。以先進黨支部為引領,增強育人實效。學院黨委獲批“上海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研究生第二黨支部獲批第三批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上海高校百個學生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學院關工委會分會獲上海教育系統基層“五好關工委組織”,學院團委獲得“2022年度上海市高校活力團委”等榮譽稱號🈴。通過推動教師支部與學生支部、社團、困難學生“結對子”,形成育人合力🧏🏽♀️𓀎。
建強思政隊伍,提升育人能力。全方位增強思政隊伍育人能力。一是建立導師+專任教師+輔導員的思政隊伍🎃,構建合力育人格局💺。二是開展輔導員理論修養與工作能力提升專題沙龍、素質拓展等學習活動。
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
學院現有教職工88名(截至2024年2月),其中教授(研究員)2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25名,國內外特聘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55人🧼,國務院政府津貼2人,第六👩,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各1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農業農村部傑出人才1個;全國漁業科技、行業創新領軍人才各1人;最美遠洋漁業人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人;上海市東方學者6人🧛♀️,青年東方學者2人;上海市曙光學者2人;上海市教學名師2人🧛🏻♂️。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2008年分別獲國家和上海市教學團隊;大洋性魷魚資源可持續開發團隊獲2012年農業部首批農業科研創新團隊和2023年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團隊2017年獲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獲2017年和2021年上海市教委戰略創新團隊。
近五年,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團隊承擔起國家交給的重任,履約團隊核心人員在IOTC溫帶金槍魚工作組、SPRFMO魷魚工作組、CCAMLR科學委員會等國際組織中擔任主席或者副主席🧑🏿🚒,他們長期在國際場合代表國家發聲🧙🏽♀️,成為維護我國遠洋漁業權益的核心力量🪟。
陳新軍教授首創了“魷魚漁情評估報告”。“魷魚預報”準確率普遍超過80%👩🏽,一舉扭轉了從前“無頭蒼蠅”式的捕魚方式,不僅成為國內漁業企業的重要參考,連海外的漁業加工業都可能隨之產生波動,影響力不斷擴大。
從“中國魷釣之父”王堯耕到“魷魚教授”陳新軍📜,學院三代人傳承接力💆🏿♀️,助力全球中國的遠洋魷釣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春華秋實🙇🏻♀️,躬耕不輟,碩果累累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學院為我國海洋漁業🍮、海洋法律、社會工作的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門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許多校友已成為所在部門的領導和科研骨幹,特別是為我國遠洋漁業的起步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部分優秀畢業生到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自然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等單位工作。
潛心科研,成績斐然。近五年,學院教師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項目和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余項;省部級項目200多項🤸🏽♂️;科研經費從2019年的3600萬元躍升到2023年的12100萬元,年均科研到賬經費近7100萬元🚦,成為學校第一個經費超億元的學院🪱;先後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和教學成果獎9項✔️,學校時隔20年再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學院教師受農業農村部指派,經常性代表中國參加8個國際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多邊談判會議,任7個國際漁業管理組織的中方首席科學家和中國政府科學代表團團長𓀐👨🦲。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平臺建設方面,學院現擁有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洋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大洋漁業開發重點實驗室、中國遠洋漁業數據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水產科學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以及農業部遠洋漁業培訓中心🏌🏿♀️、漁業船舶驗船師培訓基地;與中國遠洋漁業協會合作成立遠洋漁業國際履約研究中心🧑🏼🦲;建有遠洋漁業學院、國際漁業研究中心和極地研究中心等校級平臺。
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黨的建設方面♈️,學院嚴格管黨治黨,模範履職盡責👱🏼♂️,基層黨建工作成效顯著。2019年,學院獲批上海市“三全育人”示範建設學院👷🏼♂️。學生主演的偉大工程示範黨課“不忘初心,逐夢海洋”在上海教衛系統第一季公開展演。全面實施“雙帶頭人”製度,黨支部書記抓黨建育新人兩手抓兩手硬。學院教工黨支部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基層黨組織獲上海市教衛黨委“先進基層黨組織”。“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成效更加凸顯,教師育德意識與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更為堅定,培養了一批知海愛海的新時代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逐年提高🙆🏽♀️。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
過去的五年⁉️,是學院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砥礪前行的五年🧙♂️。過去的五年,是學院創新發展💞、承前啟後、成果豐碩的五年🍏。過去的五年,是學院專註發展定力、交出滿意答卷的五年。
奮進新時代,啟航新征程。面向未來,學院將在校黨委的堅強的領導下,接好歷史的接力棒,總結成功經驗🚣🏽,堅定發展信心,保持發展定力,秉承“勤樸忠實”校訓精神🕟,積極對接國家海洋強國等重大發展戰略和行業的重大需求,以學校“2035發展願景”為目標,堅持聚焦🪘、錯位和合作的發展原則,以水產雙一流學科建設為抓手🙍🏿,堅持專業🫶🏽、學位🚉、學科🫱🏽、平臺和科研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和國際化合作辦學發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為把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建設成為我國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漁業治理與文化傳承,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而努力奮鬥👨🏻🦽。
(供稿: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