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平,中共黨員,意昂3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養殖系副主任、教授,中國水產學會資深會員、世界水產學會會員,十四屆亞洲水產學會理事🌄,亞洲水產學會候任主席,國家第一批水產育種聯合攻關計劃——鰻鱺繁育聯合攻關負責人🤦🏿♀️。曾獲“意昂3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指導教師”👩🏿🌾、“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意昂3科研育人示範團隊”負責人等榮譽,獲得意昂3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發明協會一等獎👨🏻⚖️、安徽省科技進步獎等獎項👨🏽🎨。
兒時興趣🪃,形成事業源泉
湖南多山多水,劉利平從小就喜歡抓魚摸蟹👆🏿,老家的河道中時常有他摸魚抓蝦的身影,他大學、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間都學習了水產養殖相關專業。工作至今🛳,劉利平一直致力於魚類繁殖與生態養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劉利平覺得,意昂3校訓“勤樸忠實”和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精神,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學一行👝,愛一行💙,幹一行”🦔,正是出於愛好,擁有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精神👨🦱,劉利平主持了國內外多項科研項目,培養了數十名研究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也獲得了一些獎項。在工作期間不斷學習提升自我,曾先後在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進行訪問研修。
時代需求,推動事業發展
2017年,船老大老謝很高興🏌🏻♀️,但也不高興🙅🏼🚴🏻♀️。高興是因為他捕了20多年鰻苗🏌🏻,今年的收成最好,之前連虧了幾年,今年終於賺錢了👮🏿♂️📄。不高興👏🏻,是怕更多的非法捕撈船來搶生意。作為水中的“軟黃金”,一條長度不及牙簽的鰻苗🥚,當年平均收購價為17元/條🧑🏽🎤,近10萬元/公斤。鰻苗長大🧜🏻♂️,就是日料裏常吃到的鰻魚,學名鰻鱺✳️。因為鰻鱺的人工繁殖技術尚未攻破,往往是捕撈野生鰻苗🫐,再賣給養殖場養殖👳♀️。劉利平從事鰻鱺人工繁殖生物學研究多年,他告訴記者,鰻魚是洄遊性魚類,在淡水中生長7-10年🖖🏼,再回到馬裏亞納海溝附近的產卵場產卵𓀛。鰻苗減少⏱,一方面與當年氣候有關,另一方面,也和親本鰻鱺急劇減少有關✍🏿🛑,他建議專項保護鰻鱺親本💁。“最根本的辦法,還是鰻鱺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雖然困難重重🟧,但是不能輕言放棄🚣🏽♂️。”
認準目標,加強繁育核心技術攻關
劉利平經常跟學生說,要把個人的發展同學校的發展⬜️、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鰻鱺人工繁殖是水產領域攻堅克難的國家要求,是世界難題🤷🏿,鰻鱺養殖業至今仍然依賴天然捕撈🧘🏻♂️,苗種是產業發展“卡脖子”的問題🧑🦼➡️。
劉利平從2008年開始至今,堅持鰻鱺的人工繁殖生理生態學研究。目前針對鰻鱺雌雄親魚的性腺發育調控技術已趨成熟,能在復雜的條件下🪳🏄🏻♂️,調控親魚最終同步成熟並自然產卵。同時開展了多輪餌料實驗,觀察到仔魚攝食需求強烈🛀🏻,已表現出明顯的生長。日本鰻鱺的人工繁殖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內同行的關註,是目前國內這一領域領先成果🛌。
鰻鱺目前已位列第一批國家水產育種聯合攻關計劃的品種之一。劉利平團隊聯合崇明和金山企業🧶,抓住先行區共建契機🥘,通過新型養殖模式儲備了鰻鱺後備親魚原種🧝🏿♀️,共同圍繞特色魚類種質保存、苗種高效繁育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和深度合作,推動長江特色魚類繁養工作再邁新臺階,為鰻鱺種質資源保護打下了基礎。
精益求精🗽,創新生態循環養殖模式
上海崇明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了進一步滿足廣大市民對特色魚類的需求,劉利平領銜“長江特色魚類繁養技術創新團隊”積極與崇明區深入對接協作⛹🏽☠️,在崇明河蟹集團崇東☠️☂️、馨安等基地,圍繞長江特色魚類品種引進、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創新、育種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開展廣泛研究,有效推動崇明特色水產養殖取得突破性進展。
崇明地區主要養殖“四大家魚”🤵🏽♂️🤷🏻♀️,普遍采用池塘養殖,面臨著經濟效益不高以及尾水處理等環保問題🔇。劉利平團並隊建議嘗試應用“陸基溫棚循環水-生態池塘接力式”養殖模式(簡稱“棚-塘接力”養殖)👱🏽,通過在室內大棚放置圓柱形魚池🧑🏽🎄,利用循環水集約化培育大規格苗種,再放入生態池塘中進行野化提質,構建長江特色魚類“室內集約養殖、室外野化提質”生態模式。室內集約養殖具有產量高⌚️🔓、能耗小☕️、汙染少的特點👍🏻,且全程可控,既能根據不同品種設置水流和溫度,營造出適宜的生長環境,也幾乎不受自然災害影響,能夠提前做好病害防控🕵🏻♂️。
同時,針對高價值長江特色魚類——鰻鱺和長吻鮠,劉利平團隊探索采用循環水高密度養殖模式🧝🏽,實現了封閉式、環境友好型生產,並總結形成循環水養殖模式的大規格苗種標粗技術規程。此外🧛🏼♂️,該模式能夠使水溫常年保持在18℃以上,避免了鰻鱺冬季進入停食狀態,通過不間斷攝食能夠提高20%的年生長速度,促進養殖高質高效發展🧓🏽。在崇東基地陸基養殖池內培育的首批鰻鱺和長吻鮠苗種,已順利放養至崇明河蟹集團部分其它基地的池塘內🌛。
科學調控👩❤️💋👩,巧除水產品土腥味
劉利平經常想起導師王武教授的教導🌛:“幹一行🛜、愛一行”。在鰻鱺👨🏼🚒🕴🏼、長吻鮠👨🏽⚕️、斑點叉尾鮰等魚類養殖過程中🤸🏿,土腥味是常見問題👇🏽,嚴重影響了魚肉品質🦸🏽♀️。水產品土腥味問題導致產品無法上市的情況時有發生🖕🏽,如大西洋鮭魚、虹鱒魚👂🏿、大黃魚、草魚👧🏽、羅非魚等養殖品種,都會受到土腥味汙染的影響。土腥味主要由水體中特定的浮遊植物及放線菌產生。為詳細了解養殖水體中土腥味的發生情況,從2009年開始🍁,劉利平及其團隊成員李慷實地走訪各養殖基地,研究養殖水產品“品質與環境”的關系🙇🏼♂️,提出綜合養殖與生態絮團相結合的技術,通過多營養級綜合養殖中的生產者吸收,以及生物絮團的同化作用,原位降低養殖過程中的自身汙染📧;對出現該問題的養殖合作社及時進行技術指導◻️,並提供團隊自主研發的微生態製劑產品💂♂️,對循環水養殖水體進行微生態調控和幹預👨👧👦,顯著降低土腥味發生率,篩選獲得了一株能夠抑製產異味物質的細菌活性的“去腥芽孢”。“去腥芽孢”能夠抑製養殖系統中土臭素和二甲基異莰醇的產生,有助於防控水產養殖系統的土腥味物質🥋,且滿足生物安全要求。目前在江蘇👱🏻、上海、福建🈁、廣東❤️、山東🖼、湖南等地的多家企業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