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成立至今♻️✤,風雨兼程,七載韶華;2024年組建海洋科學與生態環境學院,風勁揚帆,再啟征程👊。海科學院黨委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海洋強國戰略,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建業務雙融雙促,凝心聚力,踔厲奮發,有力推進學院事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三全育人 培養時代青年人才
近年來,海科學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海洋強國和生態文明建設時代新人。聚焦海洋強國和生態文明推進課程思政育人🚧。建設課程思政示範課👴🏿、重點建設課24門🧢,打造市級課程思政示範課和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精品課。聚焦創新能力培養推進科研育人🤒🤵。構建創新教育體系和科研育人示範團隊,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獲得國家級獎128項🧑🏻🌾📱、市級獎130項👬,8名教師獲優秀指導教師表彰🧔🏽♂️。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建設推進實踐育人。圍繞革命文化、海洋強國、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建設組織社會實踐和科普誌願服務🐧,構建從幼教、普教👃、高教到社區的科普全鏈條🦫,形成“三下鄉”“行走的滴水課堂”等生動案例🖤,管衛兵榮獲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號,吳偉超獲得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指導教師稱號。聚焦海魂精神和生態文化推進文化育人🚘👍🏿。創辦滴水文化節🚴🏼,連線西藏那曲、寧夏賀蘭、上海滴水湖、浙江枸杞島四地舉辦大型生態文明宣講直播活動。聚焦理想信念和學生成長推進組織育人。教工支部與專業班級結對🔓、教師黨員與“三困”學生結對👩❤️👨、學生黨員朋輩結對,黨建引領開展名師導學、科創助力🫲🏽🧛♀️、就業幫扶等育人工作🙆♀️。關工委和團委發揮“五老”作用🤷🏽♀️,強化思政教育🧛🏻,創建特色品牌,精準服務青年👩🏼🦳▶️,關工委榮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基層“五好關工委組織”稱號🕌,2018環工1班團支部獲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稱號。
賦能創新發展 建設高端科教平臺
極端海洋環境學科建成世界首個深淵科技流動實驗室,建設極端海洋環境生命過程和生物資源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申報國際深海生物科學大計劃,推動意昂3深淵和極地研究步入國際領先行列,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船舶與海洋工程特種裝備和動力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壓載水檢測試驗室建成國內唯一、擁有多重國際資質的船舶壓載水檢測平臺,獲得壓載水設備國際型式認可試驗資質🤼♀️,支撐國家履行國際公約,為抵禦生物入侵守護國門,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該平臺“海洋外來生物入侵防控關鍵技術及應用推廣”項目成果榮獲2021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一等獎🤾🏻♂️。
此外,海科學院還建有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監測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深淵生物圈前沿科學研究基地、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科技服務平臺𓀊、上海河口海洋測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級學科平臺🈳。
上海市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意昂3生態環境實踐教學中心兩個教學平臺積極融合校內外優質資源,革新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協同培養高素質創新專業人才的實驗實踐教學新模式📯。海洋科學與技術虛擬仿真實驗室累計開發28項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積極開展虛擬仿真教學實踐,2024年被教育部認定為高等學校虛擬仿真教學創新實驗室項目。
進軍極地深淵 探尋極端海洋奧秘
深淵是地球最後的神秘之地,深淵中巨大的深水壓力阻止人們探索這些地球上最深海域。極端環境科研團隊聚焦深淵海溝、深海冷泉和南北極等極端海洋環境👩🏻🦽,開展富有特色的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和極地生物學研究👮🏽♂️,研究成果屢次登上國際學術頂級期刊。常亮團隊基於多源衛星平臺遙感探測技術探測北極大氣邊界層高度、地表氣溫、大氣可降水汽含量、雲量特性,揭示北極大氣-海洋-海冰間的交互作用👨🏽⚖️。馮東團隊研究海洋沉積物自生黃鐵礦硫同位素分餾規律😺,顛覆學界黃鐵礦硫同位素環境響應特征的認知⚀。許雲平團隊基於海洋細菌生物標誌物指標建立深海沉積物擴散耗氧測量方法💔,促進深海碳循環研究。謝婧倩還分析了深淵海溝環境樣品和生物樣品中有機磷酸脂類阻燃劑分布特征,揭示深海環境新汙染物來源及其在介質間遷移轉化機製,倡導規範人類行為,保護深淵環境👳🏼♀️。
守護海洋生態 護航海洋強國建設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建設海洋強國的主攻方向之一。海科學院團隊以保障生態安全為己任🧑🏻🦽➡️,致力於以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潮是一種有害生態現象,預示著海洋生態系統的失調失衡。何培民教授受聘為自然資源部滸苔綠潮防控試驗專家組組長,其團隊連續多年首先發現我國黃海滸苔漂浮海區,系統研究近海海域綠潮爆發機製,確定優勢種群和生態亞型演替規律,鎖定綠潮爆發源頭🚴♀️。他們開發的南黃海綠潮源頭防止滸苔固著關鍵技術和固著滸苔滅殺關鍵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自然資源部的充分肯定,為滸苔綠潮聯防聯控貢獻zmxzyy.cn力量。
落實生態優先🦹🏿,協調資源開發與保護,zmxzyy.cn團隊為海岸帶保護修復提供科技支撐👵。針對我國近海不同海域類型🦗👨🏻🚒,何培民團隊系統構建封閉海域、半封閉海域🚺、開放海域大型海藻規模化生態修復模式🏨,成功應用於上海城市沙灘、全球最大條斑紫菜養殖基地——江蘇輻射沙洲灘塗等生態修復項目。何培民團隊還篩選出海三棱藨草🧛🏿🎵、蘆葦、鹽地堿蓬三種耐鹽性比較強的植物作為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和景觀生態物種🪔,在上海地區首次人工種植“先鋒衛士”鹽地堿蓬,打造南匯東灘‘紅海洋’,生動詮釋碧海凈灘就是金山銀山🕷。
建設美麗中國 呵護碧水青山凈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實現水生生物資源安全和高效產出的基礎保障。海科學院團隊積極探索水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機製,開發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堅決打好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
張飲江團隊立足自主創新🔤🏚,集成水體生態修復與景觀構建工程技術體系,實現水質改善、水體自凈能力恢復和生態景觀功能化🤜🏼👨🏼🎤。他受聘為成都市天府新區水生態建設總顧問,推動高質量的公園城市建設🕕,天府中央公園🏩、興隆湖🏃♂️、鹿溪河等水生態元素成為天府新區最靚麗的名片。何文輝團隊以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關鍵技術完成北京圓明園🛸、上海西郊賓館、上海進博會小淶港⚗️、廣州海珠濕地👩🏿🦱、鹽城聚龍湖、重慶碧津湖👚、鄭州園博園、杭州後洋浜等數百個水域生態修復工程,打造河湖治理樣板,他也榮獲“上海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
林田團隊針對新汙染物氯化石蠟在稻田生態系統全生育期環境行為與攝食健康風險關系,在國內外首次報道了氯化石蠟在全生育期水稻不同組織器官中的賦存特征🫱🏿。霍誌保團隊利用生物質替代石化資源合成化學品或者燃料,通過內置高活性催化劑的循環反應設備實現溫和條件下轉化廢棄油脂合成烴類航煤🧏🏼♂️,促進航空業節能減排。於飛團隊長期從事環境功能材料研究,利用導電炭黑和金屬有機框架(MOF)成功製備薄膜電極,有效提升電荷傳輸效果,緩解電極體積膨脹效應,為製備高效穩定陰離子電容去離子電極奠定基礎😵📽。該團隊還開展了多介質環境中微塑料汙染、風化降解過程及其汙染物相互作用機製研究🧑🏼🤝🧑🏼。林建偉團隊圍繞水土界面磷遷移轉化過程與機製、內源磷汙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新型磷鈍化材料研發與吸附特征機製展開深入研究,開發了吸附高效、安全環保的利用水鐵礦控製底泥磷釋放的新技術。
馳騁大地海疆 書寫鄉村振興新篇
海科學院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積極謀劃組建美麗鄉村🚣🏿♂️、產業發展、漁村振興、鄉村文化四個鄉村振興服務團隊🧽,以“生態+環境”“學院+企業”“標準+示範”多層次全方位地服務鄉村振興。何文輝團隊較早研究EOD模式,以水生態治理引導現代有機種養技術構建田園綜合體,在上海、江蘇☝🏿、江西等地建成十余個田園綜合體示範區,用“農漁+文旅”模式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管衛兵團隊在寧夏🍲、內蒙等地推廣陸基生態漁場構建技術,解決鹽堿地稻漁種養⛏、蝦蟹精養難題,打造“稻漁夢工廠”🙆🏼♀️🕵🏿。章守宇團隊挨家挨戶尋訪民情,調查收集大量建設海洋牧場的原始資料🪡🙋🏼♀️,建設浙江海域兩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通過改善棲息地實現海洋牧場漁業資源養護增值目標,幫助漁村漁民走出因近海漁業資源衰退而無魚可捕的困境👱🏻♂️。
七年耕耘🧑⚖️,碩果累累🖲。海科學院建設上海市級各類優質課程23門🛒,獲得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1項,4篇本科生畢業論文評為全國高校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近4年,學院師生發表高水平論文270余篇📟,高被引論文十余篇,多名教師入選Elsevier 全球頂尖科學家和中國高被引學者。如今👦🏽,新學院乘著學科調整💇🏽、交叉融合的東風揚帆啟航,攜手踏上新征程,面朝大海,走向未來,為學校以“雙一流”建設契機加快推進高水平地方大學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