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時光如梭,八年的征途中,工程學院黨委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工程人”承載著學院發展的使命,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切實以高質量黨建工作引領學院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推進“雙一流”建設,服務上海和地方經濟發展等提供有力支撐🧝🏼。在新時期,工程師生將以新一屆黨代會召開為契機,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奮發有為的實際行動,為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建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歷久彌新 躬耕於行 願景初顯
秉承校訓精神🧑🏼🔬,續寫“工程人”的情懷🧴。八年來👨🏻🦽,學院黨委堅持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互融互促,做到學院黨委與學院行政班子緊密結合,支部建設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黨員隊伍建設與教師隊伍建設緊密結合📟,黨建活動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發揚“勤樸忠實”的校訓精神⛹🏽♀️,積極調動各方資源💗,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全力推動學院事業的協調發展。
——辦學層次逐年攀升🧑🏿🏭。學院學生人數從1200人增至約1800人💇🏿♀️,第一誌願錄取率穩步上升,錄取分數線顯著高於省級最低投檔線,每年均有顯著提升。學院致力於培養應用研究型人才,緊密響應國家戰略,積極適應市場需求,新增了測控技術與儀器、機器人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在一流學科建設的背景下🧑🏿🦰,學院獲批了海洋工程與信息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機械和電子信息(控製工程方向)兩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此外🐞,學院還擁有上海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深淵科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水下機器人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等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以及漁業節能研究所🧎➡️、海洋工程研究所🧑🏽🎓🧚🏽♀️、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氫能源裝備研究所等4個校級學科平臺,為學院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辦學條件逐年提升🏃♂️。八年來🪄,學院師資力量水平顯著提升,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比達到58%🏄🏻♂️,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達到了92.8%。此外🏌🏻♂️,學院還聘請了眾多行業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逐步構建起一支結構合理👩🏼💻、團結協作👨🏼🎨、樂於奉獻的教師隊伍🐵,為學院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學校金工實訓中心的成立、多臺大型實驗設備的投入開啟了學院自主發展的新篇章⏫。目前,學院實驗室的設備資產總額已超過1億,其中價值3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62臺,總價值3944.133616萬元,顯著提升了本科專業及公共基礎實驗教學的條件,較好滿足了現有本科專業的實驗教學需求。
回顧八年的奮鬥歷程,經歷了曲折泥濘之路的憂慮,也收獲了成果的喜悅,更有著“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豪情壯誌。每一步的堅持與努力,都凝聚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堅定信念🧚♀️👨🏽💻。
勵精圖治 開拓奮進 漸入佳境
春華秋實滿園芳🚌,繼往開來譜新篇。過去的八年跨越“十三五”和“十四五”🛑,是學院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顯著提升的八年,是學院繼往開來和諧發展的八年。八年來,學院黨委圍繞學校戰略發展目標,全體“工程人”團結奮進,務實拼搏,克難攻堅,行穩致遠。
——教育教學水平穩步提升。學院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將專業認證作為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契機🌧🦸🏻,以工程認證為重要抓手👨🏼🔬,緊密結合新工科建設與OBE理念。通過構建三全育人、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不僅打造了新工科賦能🎺、傳統專業升級的課程體系👮🏽♀️,還創新性地建立了能力+項目雙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學院還積極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立了閉環反饋👴🏽、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保障機製,對工科創新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的改革與創新🛰,有效提升了專業人才的競爭力👩🏼,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工科一流人才。八年來💞,學院在專業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21年,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成為我校首個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2022年🤣🧑🧒,該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也入選上海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同年,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得工信部產教融合專業試點👩🏼🔬。2023年3月🦸♂️,學院獲得上海市雙元製職工繼續教育高地試點基地(高端裝備行業)。在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方面,學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了教育部校企協同合作育人項目32項🧑🚒,入圍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2門🏋🏿,入選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教師在線教學能力提升培訓資源🛷、平臺和案例4個。此外,學院還獲得了上海市高校優質在線課程建設2門🌦,上海市一流課程7門,上海市重點建設課程16門,上海高校優質混合式在線課程示範案例1項。在教學成果方面🫱🏽🪢,學院獲得了市級教學成果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獎6項🥮,校級一流課程27門🎠。在教學研究與改革方面,學院承擔了市級以上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5項🤞🏻,校級70項,並出版了10本教材🧗♂️。
表1:工程學院近年來教育教學類代表性成果
——科學研究實力不斷增強👩🏻🏭。在“提升縱向、擴大橫向🏊🏿🕛、優化組合🧫、重點突破”的“有組織+”工作思路指導下,學院大力加強黨建引領🤘🏻,強化學科聚焦與團隊融合,打破信息壁壘,穩步推進學院各項科學研究,取得了多個從0到1的重大突破𓀖。八年來,學院榮獲省部級創新團隊1個、省部級研究基地2個,科研總量、經費和項目層次均實現了顯著提升。截至2024年5月30日,學院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十三五期間科研經費到賬總額2221萬元。十四五期間,目前科研經費到賬總額已達到4747萬元。在學術成果方面,學院共發表論文640篇,其中SCI收錄205篇(包括3篇ESI高被引論文)🥛、EI收錄53篇🐌、核心期刊262篇,出版著作/教材11本♕。在知識產權方面,學院共獲得發明專利125項👸🏼🫲🏻、實用新型專利192項,軟件著作權89項🚒。在科研獎項方面,學院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28項校級及以上科技和展覽會獎項超出了預期目標🧑🏻🔬,展現了學院在科研領域的卓越實力和影響力4️⃣。
工程學院近年來科研經費走勢
——師資隊伍素養明顯提高。八年來🐅♦︎,學院不畏艱難🏓,全力以赴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不斷優化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機製📋,已從70余人的小學院發展成為百余人的中學院👩🏼🔬。在此期間,成功引進了38名新教師🧑🏻🦲,包括1名國家級青年人才和3名海外博士。我院教師積極參與各類人才工程項目申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多人入選國家青年人才計劃、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上海市東方英才(拔尖、青年)計劃⛺️、上海市陽光學者、上海市青年東方學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A類)、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等重要人才項目。此外↩️,還有2人次榮獲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上海市教育系統三八紅旗手等市級榮譽8️⃣。學院通過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教學水平,形成了一支年齡、職稱🙆🏿♀️、學歷、學科結構合理🚧,充滿活力、進取心和團隊精神的教師隊伍。
——人才培養增加“硬實力”🤳。八年來👳🏿♂️,學院立足“新工科”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目標👨🏿🎤🛷,以“雙創育人”為主線🧣,提高學生的科創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挑戰杯”賽事中獲得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和市級獎項11項、在“創造杯”“機械工程創新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匯創青春”“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賽事中每年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近百項,申請專利數十個,發表論文多篇。同時,學院還獲得了校級碩士優秀論文12篇👎🏽。工程學院培育了一批優秀校友,他們有全國勞動模範,身邊的好鄰居王海濱,有在雪域高原揮灑青春優秀基層黨員王玉雙✊,他們在平凡崗位上詮釋著“愛與奉獻”“中國工匠精神”。學院協助組建意昂3臨港新片區校友會,學院優秀校友張旭🤷🏻♀️、邵嬌雲擔任主要負責人,開門辦思政典型校友——“行者”張旭事跡被報道👌🏽。
學院緊密圍繞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對人才的需求🏂,致力於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以滿足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先進製造業的發展需求。八年來,學院每年本🧑🏼🦲、研就業率均高於上海市平均水平,且位居學校前列🧚🏻♀️🎚,就業結構不斷優化、高質量就業逐年攀升。學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並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辦學思路➔,強化課程思政⛹🏼♀️,紮實推進“引企入教”系列項目和“實踐教學-畢業設計-預就業”一體化教學模式。開設企業講堂👲🏻,縮短課堂教學與產業發展之間的“時差”🫱🏼。學院構建“3+1”定向班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激發學習內驅力📸,為行業輸送了一批優秀人才。
思想引領 凝神聚力 譜寫華章
思想政治見真知,立德樹人為根本。工程學院黨委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𓀅🅰️,著力在思想引領、主題教育、社會實踐、誌願服務、學風建設等重點領域將黨建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發揮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實。
——圍繞三全育人🚣🏿♀️,夯實思政教育。學院黨委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學校黨政工作中心要點,依托思政隊伍的組織優勢🏄♀️,充分發揮課程教師👡、輔導員、群團組織和先進榜樣的作用,堅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推動實現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學院開展“行走中的工匠精神”育人課堂項目👋🏿,形成《獻禮二十大,青春工匠行——行走中的工匠精神》校友訪談集,製作視頻微黨課多部,開設校級任選課程《工匠精神》𓀌,立項市級黨建課題一項,校級課堂多項🫷🏿,成果豐碩。學院結合黨的二十大、主題教育、黨紀學習教育以及黨史、四史和校史學習,組織基層學生支部開展“優秀黨員下團支部”黨課宣講活動、組織“百人百講團”微黨課🗑🪻、微團課的宣講👩、開展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學習🎶,每學期參與人次至少700次🛵,每學年推進“一院一品”建設,每學期落實開展“品讀zmxzyy.cn🏌🏻♂️、啟航工程”教育活動🌕,參加人數不少於300人次🚽。
——開展主題教育🩳,強化思想引領。學院以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設計主題教育活動🦝,強化理想信念和責任擔當。結合新媒體⚱️,線下線上舉辦“加油吧學霸”“悅讀·悅青春”“讀享·師者說”“讀享·青年說”、學生骨幹培訓班🧑🏻🦽➡️、社會實踐大賽、系列主題團日、“四季”教育等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提升育人溫度和實效。各支部通過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引導廣大黨員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誠實踐者。加強“兩微一端”管理👢,守牢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底線。
——推進優良學風👮🏽♂️,培育時代新人🐯。八年來🗓,學院黨委堅持把“思想”工作放在重中之重。通過“專業夜話”“專業圓桌派”“我的新學期第一課”開講詞設計等活動持續推進學風建設👩🏻✈️,並形成基於縱向帶班的輔導員與課程導師一體化育人體製。學院廣大黨員立足本職🤼♀️🧳、進行履職🧑⚕️,服務學校發展🤵🏻♀️,服務師生成才🙆♀️,湧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學院基層黨建案例獲優秀基層黨建案例🐠,劉雨青獲得寶鋼獎,16人次獲“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5人獲得教學名師♗👳🏻♀️、5人獲得師德標兵🙅♀️、11人獲得育才獎,畢楊意獲得意昂3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二等獎🛖👨🦯,學院校級優秀課程思政建設項目3項,“課程思政工作室”榮獲學校唯一的“優秀院級課程思政工作室”稱號。同時👨🦰,學院開展工科特色的社會實踐,以“走實地、訪真人、悟初心、增信念”為主線,結合學生特點緊跟時代向標,憶往昔,展未來,感悟奮鬥經歷和人生經驗的對話中🎫💅🏻,在“聽見聲音、發現故事🤷🏽♀️、傳遞感動”中傳輸育人成效。
居安思危 防微杜漸 重整再出發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展望未來👃🏼,學院將深化二級學院管理的機製體製改革,以創新為動力,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我們將主動對接國家海洋產業發展戰略📄🧎,響應上海市先進製造業和臨港裝備產業的需求,著力支撐我校海洋、水產🧑🏽🦲、食品三大主幹學科的發展需求🏟🎅🏼。追求以特色求發展,致力於將學院打造成在細分領域具有鮮明優勢🤹🏿♀️,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學院即將啟航新的征程🤴🏼。正如“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我們珍惜每一個機遇,立誌成為新時代有夢想👨🏻🚒、有野心🤏🏿、有實幹💂🏼🌦、有堅持的“工程人”。我們將繼續發揚“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園丁精神,以及“銳意革新💶,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面對變革🤰🏼,我們“觀大勢🎫,謀大勢”“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保持戰略定力👂🏽,認清基本院情,準確把握師生訴求🌳,增強科學發展本領,不懼風險,攻克壁壘,譜就華章展未來🔗。
征程伊始,萬物生長;海闊天空🧑🏼🎤,千帆競發😗。八年風雨兼程,全體“工程人”不辭辛勞👳🏿♀️,站在新征程的起點👩🏻🍼,藍圖已繪就。讓我們收拾行囊🖼,懷著“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的信念👧,向著新目標堅定前行。